专题:135高效保健养猪技术

猪瘟免疫失败的原因和应对措施

2016-06-22 08:40:30 网络

0
猪瘟是猪养殖中的头号危害之一,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的疾病,致死率很高,在猪非正常的死亡原因中,猪瘟占40-50%的比例,所以现在养猪户都会对生猪进行猪瘟进行免疫工作,但是却仍然会出现猪瘟免疫失败的情况,猪瘟免疫为什么会失败?又如何应对呢,现将猪瘟免疫失败的原因及应对措施提供如下:

  当前猪瘟流行和发病特点
近年来,我国猪瘟的流行和发病特点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其流行形式从频发的大流行转为周期性、波浪式地区散发性流行。

在发病特点上,出现所谓非典型猪瘟、温和型(慢性)猪瘟和无名高热等,症状显着减轻,死亡率降低,病理特征不明显,以致须依赖实验室才能确诊,并出现了猪瘟病毒的持续感染(亚临床感染)、胎盘感染、初生子猪先天性震颤和妊娠母猪带毒综合征(母猪繁殖障碍)。在出现上述种种迹象的地区和猪群,往往同时表现无法解释的免疫失败。即使是免疫过的猪群,初生乳猪和小猪也常有本病的发生。

胎盘感染和持续性感染。病毒可经胎盘感染胎儿,早期感染多发生流产、死胎;中期感染则可能产出弱子,出生后表现震颤、皮肤发绀等症状,多在出生后1周内死亡。随着感染病程延长,子猪死亡时间推迟或幸存,即使存活的猪往往也形成持续感染,可终身带毒。加之胚胎期接触猪瘟病毒还可招致先天性免疫耐受。如果留作种猪就会形成胎盘感染→子猪流行猪瘟→免疫耐受→免疫失败→持续性感染这一恶性循环,表现出母猪繁殖障碍。未免疫的母猪自然感染中等或低毒力病毒株也可引起妊娠胎盘感染,并可通过胎盘感染子猪。另外母猪免疫水平低下,感染强毒可引起亚临床感染,并可通过胎盘感染子猪,导致母猪繁殖障碍。

  免疫失败与亚临床感染的原因
免疫程序的影响。免疫程序存在缺陷是造成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国大多数养猪场(户)一般采用种猪集中统一免疫、断奶时母猪与其子猪同时免疫和超前免疫3种免疫程序。

第一种,种公猪、种母猪1年2次集中统一免疫,每头种(公、母)猪每次接种4头份~6头份猪瘟疫苗;子猪21日龄~25日龄进行首次免疫,每头子猪接种2头份~3头份;50日龄~60日龄加强免疫,每头猪接种3头份~4头份的免疫接种程序。

第二种,即“断奶时母猪与其子猪同时免疫”,此方法有一定的理论根据,在生产上也起到很大的积极作用。但是,由于目前我国许多规模猪场都采取了早期断奶技术,子猪的断奶时间在21日龄~28日龄。在这种饲养管理模式下,如果母猪出现繁殖障碍问题,如流产、死胎、返情复配,就会出现首次免疫失败。如果母猪的猪瘟疫苗接种剂量比较大,那么其抗体水平将比常规剂量接种时高,其子猪在21日龄断奶时接种猪瘟疫苗,可能会受到血液中母源抗体的干扰,也会导致免疫失败。

在采用这种免疫程序时,最好还是先测定子猪断奶时的母源抗体效价,再确定免疫的时间和剂量。多数学者认为,适当提高免疫剂量有利于提高抗体水平,同时加大剂量亦可中和一定的母源抗体。可供参考的免疫剂量为种猪4头份~5头份;子猪2头份~3头份。子猪母源抗体效价在1∶32以上时,以4头份疫苗剂量的免疫效果最佳。

第三种,即“超前免疫”的方法,在理论上也是可行的。因为猪的多数母源抗体不能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初生子猪体内母源抗体极少,不足以干扰弱毒疫苗与免疫细胞的接触。超前免疫能使弱毒疫苗在体内有足够的增殖时间而不被血液中的母源抗体中和,使子猪尽早获得主动免疫,并且猪瘟兔化弱毒株对乳猪无残余毒力,十分安全。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难以实施,如母猪分娩过程可能拖长或者母猪晚上产子,子猪出生后已吮吸了初乳,疫苗稀释后保存时间过长等,都会导致免疫失败。因此,生产中最好不要提倡“超前免疫”。

在疫区有些猪场为了控制子猪早期感染猪瘟,在子猪吸吮初乳前进行免疫(即超前免疫),每头猪注射1头份~2头份,注射后1小时~2小时让其自由吮奶。第2次免疫在30日龄~40日龄进行,每头猪接种3头份~4头份;种(公、母)猪每年2次集中统一免疫,每头种(公、母)猪每次接种4头份~6头份。

以上3种免疫程序各有利弊。第一种免疫程序可以简化管理,生产上容易操作实施。在受猪瘟威胁地区或发生猪瘟时可以很快控制疫情的发展,减少感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但是对怀孕母猪,尤其是怀孕后期母猪会有不良影响。有资料表明,母猪配种和妊娠期免疫,会引起胎盘感染或导致子猪首免时发生过敏性休克(可能由于母源抗体过高)。同时,很难避免母源抗体的干扰。众所周知,制定免疫程序的关键是如何排除母源抗体干扰,确定合适的首免日龄。一般认为,母源抗体效价降至1∶4~1∶8时是猪瘟疫苗首免的最佳时期。因此,这种方法很难保证子猪首免时间合理。

如果确实需要坚持“种猪集中统一免疫”,就必须经常对子猪的母源抗体进行监测,随时调整子猪的首次免疫时间,使子猪首次免疫避开母源抗体干扰,而又不给猪瘟野毒提供感染机会。

母源抗体的干扰。母源抗体对初生子猪有保护作用,但也会影响子猪的免疫效果,即母源抗体的双重性。因此,在给子猪使用高质量的疫苗时,能否起良好的免疫效果与母源抗体滴度有关。当母源抗体滴度高时,实施免疫接种,疫苗病毒会被母源抗体中和而不起保护作用。因此,在实施免疫接种前要考虑母源抗体的滴度,同时还要注意母源抗体的整齐度。具体做法是免疫接种前测母源抗体滴度,调整母源抗体的整齐度,保证空怀母猪猪瘟的抗体水平不低于1∶64,分娩母猪猪瘟的抗体水平不低于1∶32。对反复接种后抗体水平仍然很低的母猪以及带毒母猪应彻底淘汰。

种猪与子猪的带毒和排毒。有资料报道,母猪在妊娠30天前,10天~50天,20天~97天,30天~100接种疫苗后均可引起胎盘感染,即引起母猪繁殖障碍。因胎盘感染不死的子猪往往成为亚临床感染者,可能长期带毒、排毒。这些猪常具有免疫耐性,对猪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水平很低,易发生温和型猪瘟。也有资料显示,母猪带毒则对猪瘟疫苗的免疫应答差,并能垂直传染给下一代,从而引起温和型猪瘟。

疫苗效价的影响。有些疫苗不是正规厂家生产的,或者疫苗未经过严格检验就出厂,这样的疫苗就达不到规定效价。此外,疫苗在运输、保管过程中温度控制不当;稀释液中含有影响疫苗的活性物质;稀释后的疫苗未在规定的时间内用完或置于高温环境下,这些都会降低疫苗的效价,而影响免疫的效果。因此,免疫过程中一定要购买正规厂家生产的疫苗和稀释液,严格按规定运输、保管和使用,才能确保防疫效果。

免疫抑制疾病的影响。传染病是引起畜禽免疫力抑制的主要原因,有些传染病的发生,可使动物体对其他病原的易感性增强,对多种疫苗免疫力反应会下降,甚至导致免疫失败。有些病毒直接侵袭猪的淋巴器官,诱导某些细胞因子的释放,激活抑制性细胞,从而影响免疫效果。生产中,当发生其他传染病时,不能进行猪瘟免疫。

药物的影响。一般情况下,使用弱毒疫苗前后一段时间,不应使用抗菌药物。研究证明,链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四环素、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或对动物体内抗体的形成有抑制作用,或对T、B淋巴细胞的转化有明显抑制作用,从而影响免疫效果。使用抗病毒药物会对疫苗造成直接破坏,因此,在防疫前后,要注意不能使用抗病毒药物。

  
0